龍井橋夾在兩座山崖之間,橋的一頭屬于壽山地界,另一頭往黛溪康里。所以壽山的人說“白玉龍井橋”,康里人就不服氣。 龍井橋始建于宋代,后毀壞,于清嘉慶二十五年,耗費巨資重建,光緒十四年重修。龍井橋以險峻出名,曾作為“東南十五險橋”之一,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載入1986年出版的《中國古橋梁技術史》。據說當年重建橋時,絕壁萬仞、急湍噴涌、濤聲驚駭,請了一對法力高超的師徒,年輕氣盛的徒弟自恃法力,與師傅一較高下。不留神在圓木上打了滑,趕緊一個倒掛金鐘,吊在半空,央求師傅救他,師傅不搭理。最后徒弟墜入湍流。這個故事給龍井橋更添了艱險色彩。造橋之時,木工都不敢走在屋頂木板上,因為下面有冷光噴射上來,眾人下視驚恐萬狀。傳說是觀世音菩薩授意方法,讓木工打傘遮擋視線,才得以順利地爬上木板鋸檐板。 為何稱“龍井”?傳說是當年水下有兩眼深潭,有龍噴冷霧。從橋面到水底落差二十米,急湍駭浪,驚險萬般,望之暈眩。舊時候白玉村,有人窮得受不了了,就找龍井橋跳水。一來他們認定這橋有神靈,二來這里跳水,神靈必收。據說后來來了個專門破壞風水的人“牛角壞”,往潭穴投擲鋤頭尖,受驚的龍一躍而起,飛到下游去了,從此龍井就沒有了龍。 龍井橋始建于宋代 以往龍井橋是茶鹽古道通往寧德的必經之路。可以想象百年前,人們擔著茶葉、筍干、糧食,沿著古道從壽山往黛溪,行徑此橋不免在此歇息,欣賞凄清而又壯麗的景觀。正如一首七律寫到:“過雨穿風氣宇渾,杖筇尋井訪龍根\思源飲水后人意,濟世匡時先古恩\落莫田園三月冷,臨淵澗谷四時喧\隔江忽有鷓鴣叫,相應相呼幾斷魂。” 來壽山支教,我有幸走了一回龍井橋。在白玉往屏南公路邊上,看到一個縣級保護的“龍井橋”碑刻,很不起眼。那兒就是往龍井橋的上山小路。沿途枯葉與松針,在腳下綿軟;翠色與山氣,在臉上濡潤;古道石階,從荒蕪中露出。曾經有無數腳夫擔貨經過,磨得光滑的石頭,是那段日子的印證。 循著水聲,下到斜坡底下,見到一座單孔木拱廊橋,上覆青瓦,檐角翹如鳥喙。廊屋12開間,共52柱,穿斗式木構架。橋建筑在兩端峭壁巖石上,橋的東端橋堍以兩個石柱插入崖壁,撐起橋的大部分重量。整座橋像個披蓑戴笠的老翁,在垂釣舊時光。由于下游建了水庫,水漲了離橋面不到二米。水里黃沙沉積,流水不再青碧。龍井橋不見了傳說中的驚險,卻多了山水的幽謐。我透過廊屋上的窗孔,隨意欣賞水天山色,怡然自得。 橋左端立著四個石碑,刻有兩個橋志,嘉慶二十五年彭年撰寫的《龍井橋志》,光緒十四年康里貢生鄭應東撰寫的《重修龍井橋志》。我突然有了感慨。壽山所處的高山險峻地勢,讓造橋十分艱難,那些巨額經費都是募捐來的,那些造橋杉木也是從各處辛苦地運來。建造在幽僻深山險峻峽谷間的橋,特別容易毀壞,歷經水災火患,可謂命運多舛。壽山有兩座險橋,龍井橋與號稱“江南第一險橋”的百祥橋,重修重建的經歷都可以寫成一部史。 我想人們為什么造險橋?首先是交通往來之必要,更重要的是造險橋充分展現了出神入化的廊橋建造技術以及人們征服自然的雄心。 如今龍井橋早已卸下了茶鹽古道的使命,它在白玉的僻野清凈自守,難得有慕名而來的游客,好比一條蒼龍去掉了戾氣,磨光了棱角,竟有了一份難得的平和與沖淡。站在龍井橋上,四周白霧繚繞,山中紅葉燃香,我突然發現龍井橋與天地山川融為一體的大樸大美。 橋往西是通往天星山公園的莽蒼古道,天星山公園正在開發,寂寞的龍井橋,即將迎來新時代命運的轉機。 |